【咬文嚼字】斗胆讨论一下artifact的翻译问题
2023年9月15日
点火25 回复57
古早时期万智牌刚刚引入简中(大约在博图时期),将很多平凡词汇译出别具一格的味道,例如Zombie/灵佣,而非想当然地译作“僵尸/活死人”,确实让年幼的我击节赞叹。
以前看到“传奇神器”这样的描述配在《映奇宝珠》上认为十分贴切且有神韵,但随着对MTG文化背景和概念设定的深入体会,也随着MTG本身的**,每每看到“神器-食物”“神器-血滴”这样的搭配,都有强烈违和感(神器食物感觉非常硌牙),感到这与万智牌一贯追求的游戏韵味和美感背道而驰,时而令喜欢咬文嚼字的我有些不适,思考如下:
在西方文化背景中,artifact词根为art-,相关词汇还有artificial(人工的,例如人工智能AI的A)、artisan(手艺人)等,其内涵并非是单词art所代表的“艺术”,而是相对于physics所代表的自然物,art-所强调的概念是“人工干预”“人为创造”。文词背后则涉及到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。
从词源训诂回到万智牌的语境当中。artifact/enchantment/creature/land作为四大永久物类别(古早时期并没有旅法师),后两者容易理解不赘言,而前两者引入到东方文化中需要一些特别的诠释。
artifact所描述的是能工巧匠(MTG中的神器师)人为创造之物,其中许多是以机械结构的方式存在,因此大多数情况下“神器”二字并不离题。在东方文化中最能诠释artifact的人物大概是 传奇人类/神器师/**僧/圣者-鲁班
enchantment也是一种人为创造,但它大多没有实体,而是一种人为塑造/非自然的/无形的/氛围般的存在,和“法术”接近,但结界长效,而法术一次性,enchantment翻译成“结界”颇为传神。
结合MTG中某些G/W单卡(回归自然/消除魔障)的设定,游戏中的artifact和enchantment是关联性很强的一组概念,接近于道家描述的“人为=伪”,强调其非自然/人造特征(因此去掉这些人为造物曰“回归自然”)。同作为人造物,artifact有物理实体,enchantment虚无缥缈没有物理实体,因此在翻译字眼上,若能体现这种对等联系就更巧妙。
在中文语境中,“神器”一词虽未编入字典,但作为网络词汇早已形成深入人心的固定用法,用来形容功能强大非常有用的产品,例如“开荒神器”“翻译神器”等,其意和万智牌中的“神器”天壤之别,或许对老牌手不构成困扰,但对新人难免造成混淆和理解偏差。
综合以上考虑,artifact最为贴切的描述是“为特定目的人工制造的有功能的物品”,“作品”“机械”都只能体现其中一个片面,而译作“人造物”“造物”“制品”既不损失神韵也更能贴切原意,尤其是“造物-食物,造物-血滴”会少许多违和感,在综合类别的卡牌中,“人造生物”“传奇人造结界”“人造地”似更为通顺,但为保持字眼的一致性,“造物生物”/“人造物生物/制品生物/人造地/造物地”也并非不妥。
PS:
开帖本意是忽略实际游戏设计决策,话题锁定在单纯的学术角度,这样更方便讨论。其实万智牌历史中不乏“换皮不换瓤”修改文字描述的案例,不仅中文翻译,英文原文也有很多,例如:
summon改为creature,传奇从类别改为超类别,“任意目标”描述的加入,这些修改都多多少少有功能性的考虑,最为接近题意,仅为游戏韵味修改文字的例子则是“地精/妖精/精灵/鬼怪”的修改
以前看到“传奇神器”这样的描述配在《映奇宝珠》上认为十分贴切且有神韵,但随着对MTG文化背景和概念设定的深入体会,也随着MTG本身的**,每每看到“神器-食物”“神器-血滴”这样的搭配,都有强烈违和感(神器食物感觉非常硌牙),感到这与万智牌一贯追求的游戏韵味和美感背道而驰,时而令喜欢咬文嚼字的我有些不适,思考如下:
在西方文化背景中,artifact词根为art-,相关词汇还有artificial(人工的,例如人工智能AI的A)、artisan(手艺人)等,其内涵并非是单词art所代表的“艺术”,而是相对于physics所代表的自然物,art-所强调的概念是“人工干预”“人为创造”。文词背后则涉及到西方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。
从词源训诂回到万智牌的语境当中。artifact/enchantment/creature/land作为四大永久物类别(古早时期并没有旅法师),后两者容易理解不赘言,而前两者引入到东方文化中需要一些特别的诠释。
artifact所描述的是能工巧匠(MTG中的神器师)人为创造之物,其中许多是以机械结构的方式存在,因此大多数情况下“神器”二字并不离题。在东方文化中最能诠释artifact的人物大概是 传奇人类/神器师/**僧/圣者-鲁班
enchantment也是一种人为创造,但它大多没有实体,而是一种人为塑造/非自然的/无形的/氛围般的存在,和“法术”接近,但结界长效,而法术一次性,enchantment翻译成“结界”颇为传神。
结合MTG中某些G/W单卡(回归自然/消除魔障)的设定,游戏中的artifact和enchantment是关联性很强的一组概念,接近于道家描述的“人为=伪”,强调其非自然/人造特征(因此去掉这些人为造物曰“回归自然”)。同作为人造物,artifact有物理实体,enchantment虚无缥缈没有物理实体,因此在翻译字眼上,若能体现这种对等联系就更巧妙。
在中文语境中,“神器”一词虽未编入字典,但作为网络词汇早已形成深入人心的固定用法,用来形容功能强大非常有用的产品,例如“开荒神器”“翻译神器”等,其意和万智牌中的“神器”天壤之别,或许对老牌手不构成困扰,但对新人难免造成混淆和理解偏差。
综合以上考虑,artifact最为贴切的描述是“为特定目的人工制造的有功能的物品”,“作品”“机械”都只能体现其中一个片面,而译作“人造物”“造物”“制品”既不损失神韵也更能贴切原意,尤其是“造物-食物,造物-血滴”会少许多违和感,在综合类别的卡牌中,“人造生物”“传奇人造结界”“人造地”似更为通顺,但为保持字眼的一致性,“造物生物”/“人造物生物/制品生物/人造地/造物地”也并非不妥。
PS:
开帖本意是忽略实际游戏设计决策,话题锁定在单纯的学术角度,这样更方便讨论。其实万智牌历史中不乏“换皮不换瓤”修改文字描述的案例,不仅中文翻译,英文原文也有很多,例如:
summon改为creature,传奇从类别改为超类别,“任意目标”描述的加入,这些修改都多多少少有功能性的考虑,最为接近题意,仅为游戏韵味修改文字的例子则是“地精/妖精/精灵/鬼怪”的修改
登录后发表评论
全部评论 57条
按时间排序

还没有评论